业务范围Position

你的位置:天九娱乐 > 业务范围 > 绥远战役失利,聂帅得出一个经验:没有把握的仗,你不要勉强去打

绥远战役失利,聂帅得出一个经验:没有把握的仗,你不要勉强去打

发布日期:2024-09-09 09:35    点击次数:137

抗战胜利后,中共中央制定了“向北发展,向南防御”的策略,向北发展就必须消灭傅作义集团,为达此目的,中央军委集中我晋绥军主力5个旅和晋察冀军区9个旅,共5.4万人,由贺龙和聂荣臻指挥,发动了绥远战役。

行军途中

绥远战役的第一阶段进展顺利,并取得了卓资山大捷(一战歼敌4千多人),我军乘胜追击,将傅作义部主力包围在归绥(今呼和浩特市)地区。1945年10月31日起,我军集中兵力围攻归绥,但连续攻击半月却未能攻克。贺、聂二人随即调整战术,11月1日,下令晋绥之独一旅、骑兵旅及冀察纵队一部沿铁路向包头前进。

1945年11月7日,晋绥军区部队逼近包头,12日,开始进攻包头,未果,12月2日再次集中兵力攻取包头,但数度攻击仍未奏效。12月4日、14日,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部队遵照中共中央指示,先后撤出对包头、归绥的包围,绥远战役最终没有达到歼灭傅作义部的目的,铛羽而归。

绥远战役失利后,聂老总和贺老总都作了总结,其中聂老总还总结出了一条经验:没有把握的仗,你不要勉强去打;抓鸡不成,不要把米也蚀掉了。

其实,绥远战役失利,还有更深刻的原因,大家都知道,此战后,傅作义并没有消沉下去,不久他就指挥部队拿下了张家口(当时号称“第二红都”),进驻北平,成了蒋介石最得力的干将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在绥远战役时期,傅作义气数未尽。

大家都清楚,共产党的部队从红军到八路军,再到解放军,一路走来,虽有波折,却不断壮大,最终打败了蒋介石,建立了新中国,其根本原因是,民心所向。同样的道理,绥远战役时,傅作义是获得了塞北人民广泛支持的,虽然没有达到我军那样的程度,但当时塞北人民是有力出力,有粮出粮、有钱出钱,支援绥军与八路军作战。

了解傅作义的人都知道,傅作义是在涿州一战成名的。当时,傅作义以一个师不足万人的兵力,孤守涿州,张学良以两个师加一个炮兵旅共计3万多人(最多时达5万余人),全力猛攻,月余未能攻克。最后还是由于傅作义考虑到晋绥军全部败退山西,孤守涿州已无意义,再加上围城日久,老百姓衣食无着,他不忍百姓受苦,不忍部下做无谓的牺牲,决定只身出城谈判。他向张学良提出的要求只有两条:我部改编为国防军;抚恤和赔偿涿州百姓。

行军途中

涿州一战,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傅作义有两个明显的特点,一是军事指挥能力非常强,尤其擅长防守,二是爱民如子,非常关心老百姓。这两点与我军高级将领惊人的相似。

上马治军,下马治民用在傅作义身上一点也不为过。

1931年傅作义出任绥远省政府主席时,由于长期军阀混战,当时的绥远就一个字“乱”,土匪横行,商路瘫痪,滥发货币, “平市票”价值大跌……。

傅作义到任后,首先,派兵清剿土匪、恢复交通,保障商旅贸易往来,这样就保证了税收;其次,礼贤下士,高薪从外省引进专业人士整顿财政金融,以军费为储备金保证“平市票”兑现,阻止票价继续下跌,稳定市场秩序;第三,兴修水利,发展农业,共挖干渠50多公里,支渠200多公里,可灌溉田地200多万亩,使归绥、萨县、托县之耕地,变成旱涝保收的粮仓。第四,发展工业,创办绥远毛织厂、绥远电灯面粉股份有限公司等。第五,发展交通、通讯……。

在傅作义及绥远人民的努力下,绥远迎来政治、经济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,当时,绥远省政治环境稳定,经济发展快速,到1937年,省政府库存现大洋84万元、白银210万两。

傅作义还是一名抗日名将,面对日本方面的威逼利诱,他旗帜鲜明,抗击日军。1933年,傅作义派兵参加长城抗战,在怀柔抗击日军;1936年主动出击,在百灵庙、红格尔图一举击溃日本关东军支持的叛乱伪军。

1937年“七七”事变后,日军同时进犯绥远、山西,阎锡山却严令傅作义弃绥保晋,率军回到山西作战,傅作义率部在忻口、太原与日军厮杀期间,绥远却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。

战前准备

1938年4月,傅作义返回绥远,他先是打下临河作为根据地,然后他率兵与日伪军多次作战, 1939 年冬季,一度攻入包头,击毙日军骑兵第14联队联队长小林一男大佐,取得了“五原大捷”,傅作义本人也因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……。

还有一件事也很值得提一下,在抗战期间,傅作义与八路军交往密切,对我军的作战理论和经验学了不少,这使得傅作义的军队在作战风格上很像八路军,在国民党内部,不少人戏称傅作义的军队为“七路半”,只差“半路”就成了八路军,这说明傅作义对我军非常熟悉,也对我军的许多东西非常赞同,学习态度是认真,学习效果也是明显的,那他为什么还与八路军对抗呢?

抗战胜利后,当时任第35军新编31师少将师长安春山,说过这样一段话:“绥远是中央划给我们接收的范围,八路军要抢着去接收,这时绝对不能让的……因此遇上八路军,他不犯我,我也不犯他,各走各的路。如果他们阻止我们接收绥远,我们即予驱逐。”安春山的想法也许就是傅作义的想法。

根据上面记叙的事实,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,在抗战胜利后,傅作义在绥远,甚至整个塞北的威望达到了最高,这时候消灭傅作义,他的士兵会死命护卫,塞北人民也会全力支援,从战役进程中的某些细节,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点。

在攻打包头时,我军有四个营的兵力已经攻入城内,但守卫包头的士兵却与攻入城内的我军战士,展开了残酷的巷战,最终我军弹药耗尽,被迫退出,城破而不失,在解放战争中,包头可能是独一份,可见当时傅部将士,上下用命,拼命血战。

在总结失利原因上,聂、贺都提到我军远离根据地,粮弹得不到及时补充,导致最终无力再战,只能撤出战斗。我看了很多有关战役或战斗失利的总结,除了朝鲜战争外,在解放战争中将这一条作为失利的原因也只有一打榆林时提到过,其他解放战争的战例中很少出现,这说明当时绥远的老百姓是支持傅作义的,对我军反而持观望,甚至是反对的态度,失去了人民支持的军队,想打胜仗是非常困难的。

百姓支持

再加上,战役一开始,傅作义凭借对我军的熟悉,很快就判断出了我军的作战意图,命令部队迅速向归绥退缩,集中兵力,据坚防守。而傅作义的王牌,第35军101师从我军虎口中逃脱,几乎完整地逃到归绥,这极大地增强了傅部守卫归绥的信心。另外,在我军攻打包头和归绥时,傅作义并没有坐以待毙,一方面向蒋介石求援,另一方面,他不断发动反冲击,给我军攻城制造了不少的麻烦。

其实,中央军委也是迫于当时的国内形势,指示聂、贺二人发起绥远战役,至于能不能达到目的,许多人心里都是没有太大把握的。直接参与指挥的聂、贺二人,在战前更是心中没底,除了上述原因之外,兵力上我军不仅没有优势,而且还处在劣势,由于要支援东北,中央从晋绥军区和晋察冀军区抽调了大批精锐,剩下的能带出来的,两们老总都带来了,满打满算,共14个旅,5.4万余人,而且大多数还是新兵,而傅作义当时却拥有正规精锐部队6万余人,加上地方武装力量,有10多万人。单从这一点上看,要想迅速消灭傅作义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所以绥远战役失利后,聂帅总结出没有把握的仗,你不要勉强去打这样一个经验,也就不奇怪了

涿州八路军包头绥远傅作义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Powered by 天九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TOP